其实很多孩子都像小明一样,把写作业当成一场"战斗"。五年级的小雨总说"作业太难了",但仔细观察会发现,她其实是在害怕犯错。当家长指责"怎么又不会做"时,孩子会把错误当成失败的标志,进而产生强烈的逃避心理。这种心理就像小树苗遇到暴风雨,不是要把它压弯,而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支撑点。
有些家长会用"奖惩制度"来应对,比如小浩的妈妈规定:写完作业才能玩游戏。但这样的方式常常适得其反。有次我见到小浩,他正对着数学题发呆,作业本上画满了小动物。当妈妈再次提起游戏时,孩子突然大哭:"你们根本不理解我,我就是想玩!"这种瞬间暴露了孩子内心的矛盾:既想完成任务,又渴望自由。
其实作业本可以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。上周我指导的家长用"作业日记"的方式,让女儿每天记录完成作业的感受。刚开始孩子只是随便写几句话,但渐渐地开始思考"今天写作业时最开心的是什么"。这种转变就像春天的种子破土,需要耐心等待成长的过程。
家长要学会用"仪式感"来建立安全感。有位爸爸发现儿子总在写作业时分心,于是和孩子约定:每天晚上七点准时打开台灯,用"作业时间"的铃声提醒。当孩子看到书桌上的便签写着"今天是第3天坚持写作业",会不自觉地产生继续完成的动力。
心理疏导不是要改变孩子的天性,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节奏。就像观察到的案例:小美妈妈不再催促孩子写作业,而是每天晚饭后陪孩子散步15分钟。当孩子在散步时说"我刚才想出了数学题的解法",作业完成反而变得轻松自然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需要家长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引导。重要的是要记住,作业本上写下的不只是答案,更是一个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。当家长能用温暖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份努力,作业就会从压力变成成长的阶梯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