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一位初二女生小雨找到我。她总在放学后躲在操场角落发呆,成绩从班级前十滑到二十名后,就开始频繁失眠。家长焦虑地问我是不是需要药物干预,但当我问她最近有没有和同学一起讨论作业时,她红着眼眶说:"老师总说我们是重点班,可每次考试排名,我连名字都记不住。"这种"被贴标签"的焦虑,让很多学生在自我认知上陷入困境。青岛65中学的老师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,开始在班级管理中引入"成长档案"制度,用动态记录代替单一排名,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。
在心理课上,我曾观察到这样的场景:一个男生在小组讨论时突然沉默,其他同学却在热烈交流。后来才知道,他因为父母离异,总觉得自己是"多余的存在"。学校心理老师没有直接开导,而是设计了"家庭树"绘画活动,让孩子们用画笔表达对家人的理解。当这个男生在画纸上画出两棵并肩的树时,他第一次主动和同学分享:"原来我的家和别人家一样,都有枝叶相连的温暖。"
食堂里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:"今天数学卷子发下来了,我只考了78分。""你不是每次都考90以上吗?"这种"比较式"的交流,容易在学生心中埋下自卑的种子。青岛65中学的食堂管理员特意调整了取餐流程,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取餐,避免排队时的直接比较。更有趣的是,他们会在餐盘上贴上"今日心情指数"的便签,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表情符号记录情绪。
运动场上的场景更显活力。我曾见证过一个内向的男生在篮球训练中逐渐转变。起初他连球都碰不到,后来在体育老师"不教技术,只教传球"的理念下,他学会了如何与队友配合。当这个男生第一次主动邀请同学一起打篮球时,他眼里闪烁的光芒让我想起心理学中的"自我效能感"——这种在集体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,往往比分数更能塑造一个人的自信。
在毕业季的咨询室里,一个即将中考的男生反复问我:"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,我的人生就完了?"这种对未来的过度担忧,折射出教育焦虑的普遍性。青岛65中学的生涯规划课程为此设计了"人生拼图"活动,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纸片拼出自己的未来图景。当这个男生把"技术工人"和"旅行博主"的纸片拼在一起时,他笑着说:"原来人生可以有很多种可能。"
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看到,青岛65中学的教育者们正在用更细腻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。他们明白,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心灵的对话。当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偷偷擦眼泪时,老师不会简单地用"坚强"来劝慰,而是会悄悄在课桌上放一张写着"你不是一个人"的便签。这种细微的关怀,往往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温暖的力量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