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们说啊,教室后排的窗户老是蒙着一层雾,就跟那揉皱的试卷似的。有个叫小林的同学,盯着黑板上的三角函数,那笔尖在草稿纸上都戳出洞了,可那些数字就跟游动的蝌蚪似的,咋都拼不成公式。他还想起上周体育课,自己躲在器材室哭鼻子呢,隔壁班女生隔着门缝喊了句“装什么可怜”,那笑声啊,就像碎玻璃扎他耳朵里了,老疼了!
咱先说说这被折叠的青春期。高中生的抑郁啊,它可不是突然来的暴雨,而是积攒了一整个雨季的阴云。课间操的时候,总有那么些人假装系鞋带,躲在走廊角落;晚自习灯光下,有人盯着手机屏幕发呆,聊天框里的“在吗”都停在三天前了。他们用“佛系”“躺平”当盾牌,可到了深夜,“我是不是很失败”这个念头就跟小虫子似的,啃得他们心里直痒痒。
再说说这沉默的多米诺骨牌。学业压力就像根隐形的绳索,勒得人喘不过气。但更扎心的是那看不见的标尺,啥父母期待的眼神啊,朋友圈里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动态啊,甚至同桌随口说的“你这次考得还行”,都能让人心里一紧。就说小美吧,她主动提出要复读,她妈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,可她心里的裂缝却更深了。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其实很累”,在一次次“加油”声中,都碎成粉末了。
不过呢,咱也有自救指南,叫在裂缝里种花。第一,得允许自己“不完美”,把“必须考进前三名”换成“今天认真做了两道题”,进步就像螺旋上升的阶梯,可不是垂直冲刺的悬崖,咱慢慢来。第二,建立“情绪急救包”,随身带薄荷糖,靠味觉唤醒自己;拍30秒短视频,视觉宣泄一下;给树写封信,找个地方替代性倾诉。第三,寻找“安全岛”,可能是操场东南角的梧桐树,也可能是美术课上随手涂鸦的本子,在那儿,咱不用扮演任何人,做自己就行。
还有这破茧时刻,心理咨询师郭利方老跟学生说:“抑郁不是你的错,但走出来可以是你的选择。”她见过好多这样的转变,那个总缩在教室后排的男孩,开始用相机记录校园里的流浪猫;总熬夜刷题的女孩,发现帮同学补习时,对方眼里的光比分数都亮。
咱有个后记,致所有“假装快乐”的少年。你不用成为永不凋谢的玫瑰,偶尔当带刺的仙人掌也行。哪天你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,会发现那门后可不是审判庭,而是有人捧着热茶,安安静静听你讲那些没被听见的故事。
所以啊,小伙伴们,别把自己逼太紧,按我说的试试,说不定就能走出那些烦恼啦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