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啥会这么迷茫呢?其实有三个隐形的大枷锁。第一个叫“镜像迷宫”,社交媒体上那些同龄人,什么保送名校的、拿竞赛金牌的、参加模联厉害的,他们就像无形的镜子,把多样的人生变成了一种样子。第二个是“成长时差”,身体成年了,心理还没跟上,一边想着得独立了,一边又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孩,心里反复拉扯。第三个是“价值坍缩”,分数不是唯一标准了,反而不知道该往哪努力,就像在超市里,看着那么多东西,却不知道自己想吃啥。
不过别慌,有五个方法能帮咱破局。第一个是“人生拼图游戏”,用A3纸画个“兴趣 - 能力 - 价值观”的坐标轴,用便利贴把自己的经历贴上去,像“辩论赛夺冠”“照顾流浪猫”这些。有个叫陈雨桐的同学,本来纠结选文科还是理科,用这个方法发现自己对人和社会的关系挺感兴趣,最后选了社会学。
第二个是“五分钟启动法”,就是用小行动打破脑子的瘫痪状态,比如“今天就做一道数学题”或者“给三年后的自己写封信”。斯坦福的研究说,坚持21天做小目标,能激活大脑做决策的功能。
第三个是“未来时间胶囊”,让同学们写三个版本的“十年后自传”,冒险家版、学者版、生活家版,然后想想现在要学啥技能。这样模糊的未来就变成能动手做的事儿了,就像在迷雾里点亮了灯。
第四个是“压力转化公式”,把“我必须考上985”换成“我要提高抗压能力”,把高考的焦虑变成成长的机会。还可以用呼吸法和正念书写来调整心态。
第五个是“关系罗盘校准”,建立一个“成长同盟”,找职场导师、能疏导情绪的朋友,还有保持适当距离的家长。不过要小心“过度保护型”或者“过度期待型”的亲子关系,不然会更迷茫。
教育者也得改变,真正的辅导不是硬塞知识,得像照顾多肉植物一样,给点光照让学生思考,也留个透气孔让他们犯错。学生说不知道要啥的时候,别着急给答案,问问“要是有超能力,你最想改变啥”,说不定能打开他们心里的开关。
在杭州有个中学的心理咨询室,墙上挂着学生画的“人生迷宫图”,有的画得弯弯绕绕,有的画成了星际航线。咨询师郭利方说:“方向感不是天生就有的,得不断调整。”要是教育能让人犯错,社会别老搞什么“标准答案”,那些在迷雾里乱转的青春,肯定能找到自己的星辰大海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