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先说说这情绪,它就像个会说话的“小精灵”。孩子摔跤大哭的时候,咱别一上来就说“勇敢点”。你就蹲下来,指着他膝盖问:“疼疼先生今天来敲门了吗?”把情绪具象化,就跟给天上的云画个笑脸似的。心理学家说了,用这种拟人化的说法,能让孩子从被情绪牵着鼻子走,变成和情绪唠唠嗑。
情绪得翻译,不能硬压。有个小男孩输了棋就摔棋盘,我就让他画出输棋时心里啥样。他画了团黑不溜秋的云,我就问他:“这云是要下雨还是闪电啊?”他一下就愣住了,然后小声说:“可能会下眼泪雨?”你瞧,当孩子能用“情绪天气预报”来说自己的感受,那冲突就像拼图一样,能拆开慢慢解决了。
咱再说说家庭,它就是个情绪的“培养皿”。有个妈妈老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说:“看看隔壁小美多乖。”结果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。后来她换了个方法,孩子皱眉,她也皱眉说:“妈妈感受到你的小眉毛在生气。”才三个月,孩子就主动说:“妈妈,我的小眉毛在跳舞。”你说神奇不神奇,家庭的氛围比啥说教都管用。
有些聪明的家长,把情绪管理变成游戏。爸爸和孩子比赛“生气怪兽模仿秀”,妈妈和孩子用枕头大战来释放委屈。孩子说“我现在是愤怒的恐龙”,爸爸立马举起胳膊吼:“嗷呜——要来场友谊赛吗?”这么一弄,情绪有地方发泄了,就不会在心里憋着搞事情。
咱得培养孩子的“情绪体感力”。有个小女孩老因为同学嘲笑哭,我让她每天记“情绪温度计”。一周后,她发现被嘲笑的时候,身体先冷后热。三个月后,她都能提前说:“我的温度计在报警,我得去冷静角充充电。”情绪管理不是让孩子一点波动都没有,而是得让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。
孩子的情绪管理啊,没有啥标准答案。咱别老想着孩子永远开开心心的,阴雨天说不定也能有彩虹。那些哭闹、尖叫、沉默,以后都会变成孩子成长的印记。咱得陪着孩子,在情绪的土壤里,种下理解和勇气的种子。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